竹荪的栽培关键是施肥时间。在秋季菌蕾分化后,把菌畦按照栽培床时,畦内温度逐渐下降,但菌体依然旺盛生长,这时施足基肥,菌丝生长量大,可以满足菌蕾分化期对养分的需要,防止抽发的菌肉纤细、纤维柔弱,产量低。如果不在畦内施足底肥,每次出菇后,应每隔10天再施一次追肥,追肥量约占总量的20%~30%。
培养料配制及发菌管理合理配制培养料时,充分利用当地资源,充分取材各种元素。在配方施肥过程中要注意酸碱度的调节,在中性和石灰性土壤上,宜选用酸性肥料,如粪尿、草木灰、土杂肥、人粪尿等;在酸性土壤上,宜选用碱性肥料,如氨水、碳酸氢铵、硝酸铵、硝酸钠等;在碱性土壤上,宜选用氮磷钾复合肥,如磷酸铵、硫酸钾、尿素等。
(三)栽培季节调控
香菇是高温型菌类,菌丝体生长适温为24°C~26°C,空气相对湿度90%~95%,培养料发酵温度为70%~95%,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%,否则不能正常出菇。
1.温度调控
温度控制是促进香菇菌丝体健壮、粗壮、正常发育的关键。当菌种培养料温度低于12°C时,应采用保温措施,延长出菇时间。促使出菇温度15°C~22°C,空气相对湿度90%~95%,1月后出菇较多。出菇适温为16°C~18°C。出菇棚的气温要控制在8°C~12°C,超过20°C会导致畸形菇的发生。在冬季,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%~95%。
2.光照调控
光照对菌丝体生长、发育有较大的影响,在菌丝体生长旺盛的时期要使菇房光线明亮。在冬季,要避免强光直射,如果在有散射光的地方栽培,出菇整齐。
3.菇房内温度
菌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°C~32°C,在25°C左右生长良好,低于20°C时,不能正常出菇。
4.湿度调控
在正常湿度的条件下,必须维持较高的湿度,但是也不能太干。在子实体形成阶段,一般菇房的相对湿度控制在70%~80%,低于70%,对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都有影响。
5.出菇场所通风
在空气流通的环境条件下,香菇菌丝的生长发育和子实体生长都很正常,但是湿度过低,菇的产量和质量会减少,所以要控制空气流通,排除一定量的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