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蚕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已经形成,进入该行业发展初期,无论是蚕丝养殖的技术,还是是技术的发展,其都是逐渐发展起来的。
(一)技术进步
蚕业由初级阶段发展到综合阶段,这个阶段的发展不仅是传统养殖技术,而且涉及到农业生产中的农事操作和技术培训。
当前很多人认为蚕业是一种高科技养殖,比如传统技术生产、生物技术与配套技术,但其技术落后,尤其是加大了农民与农户的的差距,导致了茧滞情况,仅用化学除草和苗期防治几种病害,效率与发展速度都是比较慢的,而蚕的养殖技术提高与应用面积加大,大量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就出现了“要是农民还没做好田间管理,就等着蚕的发生,就晚了,蚕丝就要脱掉了,蚕就可能不下来了”的说法。
生产上,要想尽快恢复茧滞,关键还要看蚕农的生产情况。目前,我国蚕业还没有比较明显的统一标准,有的地方还存在着生产记录不够规范,蚕农的蚕茧质量也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,很难及时做好茧滞。为了推进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,尽快扭转茧滞的现状,农业部等部门已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蚕业标准,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蚕业稳定发展:
蚕茧产品质量标准是提高茧滞水平、蚕农增收的重要抓手。蚕茧生产对茧蛹品质的要求,一般是根据丝生长时间和丝长的长短而定。早春季节要抓好春繁,夏季抓好夏收,秋末冬初进行冬眠,早春要抓好秋繁。如果春暖时节,春蚕进入生产旺季,蚕茧质量将逐渐上升,要抓紧进行夏季吐丝、夏眠和秋眠。
各地生产实践表明,茧滞的原因:一是冬眠期气温骤降,蚕体出茧较难适应;二是饲料充足,冬眠期前营养供给不足,或春、夏眠期过度采食;三是出丝前要为蚕体消瘦和脱水,此时蚕体虚弱,生长发育缓慢,体质较差;四是蛾洞粗大,难以出丝,入秋气温降幅较大,蚕体及蚕体内毒素代谢迟缓,新陈代谢旺盛,体能消耗大,可使蚕体各器官、组织活性下降,无法制造更多的营养物质,影响蚕体的发育;五是茧滞发生率高,春、秋多在蚕体上不出现大蛾,夏、秋多在蚕体上发生。同时,桑叶中的有效营养成分在高温下难以吸收,可通过蚕体的呼吸作用和酶的催化作用不断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,既造成营养不良,又使蚕体瘦弱,蚕体营养紊乱,蚕体发育受到限制,难以正常蜕皮,一般蚕体僵壳率在1%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