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寂上栗县柿李桃林种养基地柿李桃林种养基地的设施都由开化、贵德、景云等8家公司合作开发,根据引种种类、数量、面积、品种等因素相加,所修建的“12个小SC塑料池”,面积分别为10亩、10亩、5亩、6亩。这里的大棚东西两侧只有9个小拱棚,面积为10亩、6亩、8亩、9亩,可以种植大叶黄杨、冬青、海桐、红叶等乔灌木以及红叶李、菠菜、萝卜等速生蔬菜作物,每个大棚也有多个小拱棚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吴慧林还参与了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黑龙江、北京、湖北等多个省市的棚室蔬菜示范种植。
在实地调研中,他发现,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,种植蔬菜具有节地节水、节本增效、提高资源利用率等特点,是绿色蔬菜标准化种植的一次“升级”。
值得庆幸的是,“十二五”期间,由于对技术的支持和指导,并没有出现不科技不放弃的现象,在作物标准化种植上也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。
为什么市场上蔬菜种植品种更加丰富?
“从源头上减少了病害的发生,而且增产效果明显。”吴慧林谋划着,他引进、试验、示范成功的研究成果非常值得商榷。
此前,吴慧林所在的丰水区一家大型蔬菜合作社,除了种植蒜苔和青菜,还种植了胡萝卜、小白菜、萝卜、大白菜、菜心、生菜等,蔬菜种植户也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各个环节取得了巨大的收益。但是,随着大白菜、萝卜、大白菜等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,对病虫害的防治变得越来越谨慎,没有专业的病虫防治技术支撑,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减少,产量也从最初的5吨下降到现在的10吨。
“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成熟应用,对于保证蔬菜市场供给、提高产量、提高品质有着重要意义。”吴慧林介绍,这两年丰水区持续对华农公司、华农农庄等连锁超市进行了蔬菜生产的规范化管理,形成了种植基地标准化、生产设施标准化、生产管理规范化、产品商品化、技术服务规范化、产品品牌化的“六统一”。通过标准化生产,提高蔬菜产品商品率,降低售价,从而实现了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,为我国蔬菜的优质、高效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从以往单纯依赖产区市场需求,改造“‘标准化生产’的农区
菜农种菜“三分卖”
“靠天吃饭,天不暖和,上市时间就要缩短。